人工智能学院
点击数:6166 次 更新时间:2020-07-20
1、机器人工程
专业特色
机器人工程作为在真实世界环境下将感知、决策计算和执行驱动组合在一起的应用交叉学科和技术,是研究机器人的智能感知、优化控制与系统设计、人机交互模式等问题的一个多领域交叉的前沿学科。机器人工程充分体现了进入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工业4.0” 时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特点,在多领域展现出日益广泛的应用,如工业、军事、探险、救援、服务,以及娱乐机器人、医疗领域的康复机器人、手术机器人及其远程控制技术、防疫中的机器人无接触物流配送与诊疗服务,都展现了机器人工程强大的生命力,对该领域的技术人才需求猛增。
我校机器人工程专业具有“新工科”模式和特色,使培养的人才具有可持续竞争力:
(1)整体教学上采用“做中学、学中做”模式:按照工程教育认证要求,面向行业应用,与国内领先的机器人驱控软、硬件系统公司深度合作,通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建实验室、师资队伍和课程标准、共同实施教学与创新训练等,实现 “产教融合”新工科模式,和校企资源共享,让学生在最新技术平台、开发工具和开放的开发环境中,与企业需求实时衔接。
(2)学制上采用每学年三学期制:在四年大学培养周期中的3个小学期,分别以“工程训练营”、“创新训练营”和“创客训练营”为能力和思维提升主线,开展基于项目学习的创新教育,包括:目标驱动/能力优先的培养方案、产学研合作联合培养计划、基于实践项目的学习计划、基于创业项目的训练计划,逐渐从强化基础、能力提升,到完成真实项目,强化项目能力与技术拓展,实现融学习、实践和创新于一体的学习环境及学习过程。
(3)课内教学引入名校名师名课程,技能培养与工程应用并重,通过授课、实验、实训、实习多维度提升能力、强化工程伦理意识和职业道德;面向产业发展设置课程和实践教学模块,以机械臂及运动控制、飞控、无人驾驶、移动医疗服务及康复机器人等相关机器人应用加强技术深度,并在教学模块中增加行业标准、知识产权等企业要求,对接毕业后发展。
(4)课外创新活动上以“创新工坊”和团队合作方式开展,并与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智能机器人创新团队合作,在学科竞赛、真实项目研发等方面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5)在能力培养上强调“作品”导向,通过“创作作品”达到“磨砺心智、培养人才”的目的;同时运用工业界及学术界的通用标准评估学生作品,让“创作”成为度量能力的基本尺度、“创新”成为衡量质量的主要标杆,培养动手能力强的、跨学科的、注重设计性思考的工程领域的应用创新人才。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自然科学、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和良好交流能力,掌握机械、电气、控制工程等学科专业基础,获得良好工程训练,能够在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相关领域,从事工业和服务机器人产品设计、技术开发、系统运行和维护、工程应用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
机器人建模与仿真、计算机控制技术、自动控制原理、机器人传感技术、机器人驱动与控制、机器人控制与机器视觉、移动机器人技术、机器人智能控制、机器学习、机器人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与机器人学、机器人系统设计与应用
校企合作
产业革命与科技革命引发新的工科发展和传统工科的升级换代,“新工科”人才培养需要让学生在产业提供的软硬件平台上接受最新技术训练和创新思想教育。本专业主要与国内领先的智能机器人系统软硬件研发企业——武汉精锋微控科技有限公司和古月居,开展产教融合,实现个性化培养和产学研用一体化,以通行的软硬件解决方案,培养适应未来机器人工程领域各种应用型人才。
武汉精锋微控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研发智能机器人系统的先锋企业,其通过创新的机器人驱动控制和操作系统技术,致力于构建基于工业物联网的开放式智能机器人系统,赋能新一代机器人发展,为用户提供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
ROS机器人知识社区“古月居”是目前国内领先的ROS机器人知识社区,累计访问量上千万,致力于学习探索和分享交流、让ROS机器人技术学习更简单。已出品技术畅销书籍《ROS机器人开发实践》、ROS机器人开发系列视频课程,提供相关技术综合解决方案。
就业方向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机器人产业,认为它是继互联网之后又一个产业爆发点,仅2020年的统计数据,我国机器人工程专业人才缺口超过500万人,供需比例仅为1:10。毕业生主要在机器人的设计研究单位、生产制造企业以及集成应用公司从事工业和服务机器人产品设计、开发、调试及运行管理等岗位工作。
2、机械电子工程
专业特色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是集机械设计、电子工程、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跨学科专业,是科技高速发展以及学科相互链接的产物,它打破了传统的学科分类,集诸多技术特点于一体,代表着新技术、新思想、新研究方式和新研究目标的产生。
我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面向市场需求,拥有机电新产品设计与开发、机械装备运行管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管理、机器人控制等多个应用方向。特色为(同于“机器人工程专业”):
(1)教学上采用“做中学、学中做”模式和 “产教融合”新工科建设模式,与企业需求衔接。
(2)学制上采用每学年三学期制:小学期分别以“工程训练营”、“创新训练营”和“创客训练营”为能力和思维提升主线,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
(3)课内教学引入名校名师名课程,面向产业发展设置课程模块,对接毕业后发展。
(4)课外创新活动上以“创新工坊”和团队合作方式开展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
(5)在能力培养上以“作品”导向,通过“创作作品”达到“磨砺心智、培养人才”的目的。
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机械设计、电子工程、信息技术、计算机控制、控制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基础知识,和机械电子的产品、系统和制造方式的方法和工具,获得良好工程实践训练,能够在机电新产品设计与开发、机械装备运行管理、机器人控制、智能制造相关领域,从事机械装备运行管理,机电新产品及机器人系统设计、技术开发、系统运行和维护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
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工程测试与信号处理、检测与传感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自动控制原理、机电传动控制、数控技术、机器人建模与仿真、机器人技术、嵌入式系统与机器人学、机器人系统设计与应用。
校企合作
与具有机器人驱控系统研制领先水平的武汉精锋微控科技有限公司、国内最大的ROS机器人知识社区“古月居”深度合作(见“机器人工程”专业介绍),并在校内和校外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如江夏环保机械设备研制基地等,确保学生的实践与设计能力持续提升。
就业方向
本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适应范围很广,毕业生可在机电设备设计制造、仪器仪表和自动化设备、新能源、汽车电子、航空制造、机器人技术、医疗仪器设备等领域,从事机电一体化新产品的设计、开发、运行维护、管理等工作,职业发展前景好。
3.电子信息工程
层次:本科 学制:四年 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学生扎实的计算机、光电子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光电系统产品、嵌入式系统的研发能力,有一定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技术及其应用、光电子技术、光电子器件。
专业特色:本专业方向依托武汉ž中国光谷的区位优势,以培养高新企业所急需的嵌入式开发工程师为目标,坚持在注重基本理论知识教授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开创实习、实训、就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就业方向:本方向毕业生可从事光电产品的硬件的设计、研发工作,也可以从事嵌入式软件系统的设计、研发。
4.通信工程
层次:本科 学制:四年 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方向培养具有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与交换、信息处理及信息控制技能,具备现代通信技术、通信网络与系统的设计、开发、测试等知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电路分析、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嵌入式与多核技术、高频电子线路、通信原理、移动通信技术、现代交换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等。
专业特色:本专业荣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支持,依托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钻研精神,同时深入与全球知名通信企业合作,邀请华为、中兴的优秀工程师组建教学团队,为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动手能力的现场指导。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国内外知名通信公司及其合作企业从事通信系统的网络设计、规划和部署等工作,也可在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从事通信设备软件、硬件的设计、研发等工作。
5.物联网工程
层次:本科 学制:四年 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基本的物联网工程设计和应用开发的能力,较强的使用Java、Python等语言进行软件系统设计、开发的能力,一定的使用专业工具(如Hadoop)进行大数据挖掘、聚类、分析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Java企业开发 MVC框架、Python语言程序设计、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云计算技术、智能家居设计、数据处理与智能决策等。
专业特色:该班邀请知名大学的教授和IT企业的优秀工程师共同为学生授课。选用企业真实的软件项目、数据分析项目进行实战训练。模拟现代企业的工作环境,使用现代化新进的电脑和网络设备进行编程和数据分析。学生边做、边学、边练,在通过实现具体项目的同时,掌握相应课程的学习,达到毕业即可高薪就业的效果。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进入互联网企业从事系统设计、研发工作,也可以进入智慧交通、智慧家居、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旅游等行业,从事大数据的挖掘、分析等处理工作。
6.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层次:本科 学制:四年 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微电子技术领域内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出色的工程实践能力、扎实的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的集成电路研究、设计与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微电子材料、半导体器件物理、微电子工艺、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数字集成电路设计等。
专业特色:本专业紧盯武汉市作为国家存储器产业基地的国家战略布局,实现该领域内专业人才的定制培养。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知名高校及湖北、上海的多家集成电路设计龙头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共同培养学生,大力夯实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进一步攻读电子信息类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也能在集成器件、电子材料等领域从事新技术、新产品的设计、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又能在产业化的企业从事IC电路和版图设计以及测试、管理等方面的工作。